约吧 想了解纺织新型原料现状?8月“天竹杯”原料研讨会邀您到吉林清凉一夏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授权转载


由全国针织科技信息中心、《针织工业》编辑部、《天津纺织科技》编辑部主办,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冠名的“天竹杯”2019年纺织新型原料创新应用技术研讨会将于8月1日~3日在吉林省吉林市金茂翡翠假日酒店举办。
会议内容
重要报告及演讲专家
(题目内容及次序以现场为准)

张佩华
《针织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针织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曾获“纺织之光教师特等奖”、“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和创新项目2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50余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
主要从事服用针织产品开发与服用舒适性和功能性研究、生物医用纺织品开发与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孙戈
天津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员、设计师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服装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天津市教育员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部专家
1998年公派赴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学院进修学习,容城人民政府聘为服装研发中心特邀设计师。负责主持十三五学科建议"服装“智”造设计师创新实践平台“申报、论证及建设等工作。天津工业大学第二届“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波兰圣十字科哈诺夫斯基大学进行访学,2018年赴巴基斯坦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援教一年。
主要从事服装设计理论与应用,时装画艺术研究,汉画像石服饰研究。

方国平
《针织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纺织品标准化针织技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浦东新区作协会员等
曾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和创新贡献奖10余次,国家发明专利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项,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获中国针织优秀科技论文奖10余篇。2017年获中国针织行业优秀总工程师、优秀科技研发人员、中国针织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著有科技论文集《帕兰朵笔记》、散文集《寻找亡灵》,主编纪实作品《生命记忆》、《在河对岸的远方》,编辑出版长篇小说《融雪》、音乐作品《大兴安岭的王洛宾》、《灯火阑珊处》等。
主要从事针织新材料功能性针织面料及其产品的开发研究。

李振峰
主要负责各种纤维素浆粕及纤维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了23项产品和技术发明专利,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制定起草纺织行业标准5项,河北省地方标准2项,获得2010年度、2014年度石家庄市中青年专家、2015年度河北省拔尖人才称号。

黄辉
《针织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内衣、泳衣、睡衣、家居服、保暖衣等新材料开发及产品运用的研究及工作,主导功能性材料开发。指导完成10多项专利申请,并拥有6项专利证书。

宋立胜
《针织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参与2015年度《一次成型束身无缝内衣号型》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参与申报《一种无缝内衣》实用新型专利;深圳市美百年服装有限公司获得2010年度、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深圳市美百年服装有限公司获得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从事无缝内衣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工作。

黄丹
主要从事雅赛尔纤维的市场推广及应用。

钟国能
《针织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企业多项高新技术项目;多次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连续5年申报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并获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8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5项。其参与项目获2014宁波年市长质量奖,2015获得宁波市北仑区“十大优秀工程师”称号,同年被聘任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年被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行业优秀设计研发人员”,2017年被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行业优秀总工程师”称号。
长期致力于针织材料、针织编织及针织后整理科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

黄小云
《针织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2002年《Modal针织系列产品的开发》项目中,获局级“创新标兵”奖;在《弗莱特在针织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与产业化》项目中,获市级“首都劳动模范”奖;在2008年《竹纤维针织产品开发与推广》项目中,获市级“科学技术三等奖”;在2010年《超棉”和汉麻混纺面料的开发》项目中,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撰写的“汉麻针织物迷彩‘TNTY印花’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一文,在全国第十二界陈维稷学术论文的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主要从事新型功能原料针织面料中的应用及染整工艺技术创新。

于湖生
《针织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系系主任
青岛市产业用纺织品专家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功能纤维专家工作站专家
在植物中药功能纤维素纤维方面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开发工作,相继研发了多种植物中药抗菌等多功能纤维素纤维及其产品。近3年分别承担了省级重点研发项目1项,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中文核心期刊和其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作为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
主要从事新型生态型纺织功能纤维材料、功能性纺织新产品及服用性能的研发。

吴双全
《针织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导师
河海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流行色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非金属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学生校外成长导师等
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二届江苏纺织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流行色协会全国优秀工作者,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技术创新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交通车辆内饰表皮材料的设计开发、CMF趋势研究预测与发布、内饰表皮材料色彩纹理设计以及产品工艺技术研发工作。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

张红梅
全国十佳面料设计师、全国纺织技术带头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 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 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开发的超20款高档色纺面料荣获中国流行面料产品开发应用奖、优秀奖。

陈志华
《针织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先进纺织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家纺专委会秘书长
江苏省科技创新优秀团队负责人
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45篇;主参编教材4部,科研项目成果分别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件。
主要从事纺织新材料与功能纺织品的研发。

李智慧
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纺织品技术委员会产业用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纺织品标委会智能纺织品工作组成员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专家委员会委员
从事功能纺织材料设计、研发及管理近30年,参与起草多项国家标准及国家军用标准。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合作发明专利近20项,尚未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2014年、2016年连续两届入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十佳面料师”;2016年与宁波萌恒联合设计面料“无痕”荣获2017春夏国际面料大赛金奖;为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研制的防火阻燃、防水透湿、防电磁波防护服,荣获“2017年度纺织十大创新产品”;采用细旦纤维经表面金属化处理制成的保暖抑菌防静电面料,近期被选为冬奥会防寒服内胆面料。电磁屏蔽服已同东华大学共同申报科技部(2021-2035)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新材料领域专题(个体防护)。

严汝西
主要从事面料、服装的研发和销售。37度恒温面料的研发获得全国面料设计大赛优秀奖。竹真丝也获得面料设计大赛优秀奖。仿麻面料也获得面料设计大赛优秀奖。目前37°恒温面料的内衣、家居服均得到客户的赞美和信赖。目前天津工业大学和我们形成了战略研发合作。

王遵元
毛纺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化纤工业协会第十六届理事会理事
从事纺织30年,参与缝纫线项目国产化;曾为山东如意集团“如意纺”提供关键性原辅材料。目前有5项纺织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直为化纤与毛纺跨界融合发展而努力,致力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智能纺织的创新与实践,是迭代®涤纶设计者和推广者。

贾巍
博拉旗下纤维品牌主要包括彩虹纤维、博拉莫代尔、博拉莱赛尔、博拉黏胶等。博拉集团始终关注可持续、生态友好的纤维产品开发,Livaeco为博拉纤维最新推出的环保黏胶纤维品牌。
论文交流
复合抗菌保暖功能纬编面料的开发
利用仿生性纤维纱线开发无缝内衣面料
凉爽型超细复合段条面料的研发
热量管理纤维的产品种类和开发应用
中国纺织品如何做到全球最低碳——水指数
两种抗癌抑菌纤维的研究
功能性及智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壳寡糖改性黏胶纤维的研究
石墨烯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采用水溶纱编织仿圆机效果的宽幅围巾
采用锦纶、氨纶丝开发功能性全成形针织鞋垫
超柔软棉色纺毛衫的技术研究
珍珠纤维混纺纱在纬编针织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疏水导汗皮芯纱在纬编针织上的实践探索
自发热针织内衣的研究与生产实践
汉麻色纺花式复合针织产品研发
麻、棉及麻、涤混纺针织物的开发与工艺研究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防割手套的性能综合分析
常压阳离子可染涤短纤维性能研究
生物质石墨烯改性聚酯超短纤的制备及表征
基于低熔点涤纶长丝的棉、涤、氨包芯纱的研究
纳米ATO粉体的制备及其功能性整理
阻燃多异涤纶低弹丝的结构与性能
锦纶长丝针织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能
高性能纤维的单纤维压缩弯曲性能研究
热处理对含低熔点涤纶长丝针织物的性能影响
闪爆处理苎麻纤维及性能研究
艾草改性竹浆纤维针织物服用性能测试分析
基于拼接手法的针织原料再创造设计
由色纺纱生产工艺引起的色差问题研究
针织毛衫的纱线用量智能测算方法与研究
军用功能性针织面料的推广应用
纯棉针织物纳米抗紫外整理的研究





没有一个产业是座孤岛,未来纺织要更加灵活动态地迎接挑战


翻过艰难异常的过去一年,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在我们满怀期待地走进未知时我们总希望自己能有准确的判断与远见;在我们踌躇满志奔赴一个个工作现场时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够表现的足够决断,足够专业。如何在新的一年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如何激发团队作战的斗志,如何发现事业的价值,找到生命的火花.....
去年年底,《中国纺织》杂志社策划的年度盛会——“融入双循环,洞见新未来”中国纺织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已于无锡成功召开,各领域大咖学者的精彩观点与前瞻思考对纺织工业未来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刊编辑部特将精彩内容整理成文,【大咖看发展】栏目将继续为读者呈现更加落地,更加专业的精彩内容。
本期为您带来国金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消费升级与娱乐研究中心长、纺织行业服装首席分析师李婕主题为《我国纺织行业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演讲内容精选。

2016至2018年,受国际环境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逐渐减弱。就纺织服装产业来说,下游服装消费的整体疲软影响上游的纺织制造,国内纺织制造营收因而增速放缓,净利润增速也逐年下滑;2019年中美贸易战以及全球产能转移导致营收出现负增长。行业景气下行,2020年又逢疫情来袭,全球纺织经济低迷,国内纺织行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纺织行业近况

图1:2015年-2020年第三季度纺织制造业营收及同比增速
2020年前三季度业绩下降,纺织板块毛利率、净利端承压;10月订单上涨。
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纺织制造营收246.4亿元,同比下降25.6%;净利润为32.8亿元,同比下降64.5%。从第二季度开始,国内疫情得以控制,营收与净利降幅逐渐收窄。
一季度的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毛利率同比增长,纺织板块毛利率同比提升至20.95%。就期间费用率来说,纺织板块呈现上升趋势,较上一年度同期提升幅度有所收窄。由于毛利率下降、费用率上升导致净利端承压,前三季度各季度净利率也较上一年有所降低。下半年,由于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应急订单回流,国内“双十一”、“双十二”购物节,国外的感恩节、圣诞节、黑五等因素,2020年10月纺织工厂订单暴增,产品的价格也因而有小幅增长。
产业用纺织一枝独秀,辅料等子行业营收得到改善。
2020年行业内多数品类纺织品受疫情负面影响营收下滑。而产业用纺织品因受益防疫相关产品生产,营收同比增5.27%。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第二季度的产业用纺织品子行业营收增长进一步提速,同比增83.82%,自7月开始营收增速放缓至38.24%。
除此之外,第二季度以来,新增的净利实现增长的子行业还有印染、丝麻织品、贸易、辅料等,分别同比增20.52%、111.30%、274.09%,其中印染主要为浙江富润贡献,丝麻织品主要由金鹰股份贡献,贸易主要为申达股份贡献。进入9月,印染、丝麻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净利继续保持正向增长。此时毛纺子行业净利虽恢复正向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净利仍亏损。
下游需求跟踪

图2:201509-2020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
服装零售额逐季回暖,第四季度增速有望提升。
受一季度疫情影响,服装零售额同比下滑36.27%。随着国内疫情好转,零售额降幅收窄,三季度服装零售额成功恢复增长。当前服装零售逐季回暖,预计2020年底叠加冷冬以及订单回流、服装零售额增速将进一步提升。
上市公司营收与净利降幅逐季收窄,净利压力大于收入;零售疲软显端倪。
自2012-2016年,我国服装行业一直处于解决消化高库存、高终端价格、渠道变迁等问题的调整期,2017年-2018年行业出现复苏、收入增速回升,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又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摩擦、天气偏暖等影响,服装消费整体承压,上市公司收入增速持续放缓。疫情的第一个季度使得消费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随着疫情的防控逐渐得到有效控制,第三季度以来降幅不断收窄,显示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不断被修复。但由于零售压力较大,降幅不断扩大,促销力度也不断加大,零售市场显现出疲软的态势,频繁的促销手段和方式影响到各上市公司的盈利指标。

图3:品牌服饰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
优质家纺及高端服饰带动行业率先回暖,但各项费用压力仍致多数行业盈利承压。
与其它子行业相比,高端服饰与家纺行业的收入降幅较小,多数子行业营收增速2020年各季度降幅逐步收窄,其中高端女装、家纺及内衣(汇洁股份)三季度收入增速转正;大众服饰、男装受疫情影响较大,营收降幅超行业平均水平,童装及鞋类营收也同比下滑,但降幅表现优于前者。然而受终端零售压力的影响,各子行业促销力度加大导致多数子行业仍面临亏损的压力。
上半年服装出口累计同比降幅收窄。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力成本上升,我国纺织制造行业国际竞争力逐年下降,国内外企业纷纷将其产能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服装制造产业因其劳动密集性属性更强,纺织制造相关设备投入较多,对上游原材料及产业配套依赖性强等原因,首当其冲,较纺织制造业先行转移。
相较于纺织制造行业,品牌服饰产业受疫情影响更大且复苏过程更为漫长。2020年3月纺织制品出口累计同比下滑14.6%,服装出口下滑20.6%。纺织制造品出口于20年3月便好转,4月累计同比正增长;而服装出口在6月份才开始慢慢复苏。

图4: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累计同比(%)
纺织行业长期趋势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集中度有望提升。
日本和美国是中国的两大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国。中国对日本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前三名分别为宁波申洲、青岛即发及晨风股份,占日本市场的4.3%;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前三名为江苏国泰、上海新联、丽晶维珍妮,占美国市场的2.3%。相比于其他行业,纺织服装市场竞争格局十分分散。强者恒强,有生产优势的企业将获得下游品牌方的追捧,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另一个方面,2019年我国纱产量为2892万吨,作为世界上纺织能力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之一,魏桥纺织2019年棉纱产量40.3万吨,坯布产量8.32亿米,牛仔布产量约为6200万米。由此计算,就算是纺织能力最大的魏桥纺织,其市占率也仅为1.4%。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可见一斑。
产能逐渐转移东南亚国家 。
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纺织行业就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迎接转移浪潮。1860年到1945年,欧美作为供应中心,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纺织行业因此迎来春天;随后纺织产业的中心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从二战后,日本纺织复兴,到1970年至1990年,亚洲四小龙崛起,再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成为供应中心,又至如今,申洲国际,自2013 年,开始在越南建设面料生产基地;2018年形成海外一体化生产基地;2019年新投产和在建的越南、柬埔寨成衣工厂总计划。健盛集团,2014年抢先布局越南产能;2017年创建越南兴安染厂;2018年创建越南建清化生产基地;公司未来将建设越南清化棉袜生产基地和越南兴安无缝内衣生产基地。中国参与全球分工深度逐年下降,纺织行业产能转移东南亚国家已非罕事。
升级制造以适应下游快速反应。
一直以来,供需关系的起伏不定使服装企业的库存管理成为难题。服装行业长期分化的核心在于解决库存痛点、提高经营效率,从而实现持续和健康的增长。而服装消费需求具有个性化、变化快、区域性和季节性等特征,需求难以预测且变化周期短,而供给端服装产品产业链长、季节性明显、适销周期短、产品非标准且贬值快,因此服装品牌供给端的调整通常需要一个季度或者半年的时间。收入规模的长期持续扩大与维持高售罄率往往难以同时实现。从国际龙头经验来看,优衣库通过“基本款+快反”、Zara 通过快反等来解决库存问题,全产业链运营有助于提升供给端反应效率。近年来国内一些积淀深厚的老牌服装公司如安踏体育、李宁、波司登、太平鸟、海澜之家等也均逐渐注重提升其库存管理能力、线上线下渠道布局、和与消费者的互动连接能力等。
可以预见,未来纺织行业必须适应下游快速反映的制造升级。未来的服装企业也急需进一步使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对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改造,搭建前中后台数字化运营框架,搜集企业内外部数据,解决产业链内部数据割裂、信息孤岛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快速搜集终端销售数据指导补单、缩短供应链反应时间,另一方面分析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流量渠道变化,指导企业战略决策。同时加码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以灵活、动态的调整策略去迎接未来行业的新挑战。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
相关问答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申请方
北京服装学院原名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以服装命名的公办全日制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