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后科技界“三钱”星河再聚,“钱伟长星”正式命名
今年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先生逝世十周年。为缅怀钱伟长先生的生平业绩和卓越贡献,弘扬传承他的科学精神、教育思想、爱国精神,7月30日,上海大学举行“钱伟长星”命名仪式暨钱伟长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

“钱伟长星”命名证书铜匾揭幕。上海大学供图
2020年2月5日,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把国际编号为283279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钱伟长星”,以纪念钱伟长先生杰出的科学贡献。纪念活动上,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有关领导介绍了钱伟长星发现和轨道运行情况,宣读了“钱伟长星”国际命名公报和命名证书,上海市科委、市教委领导向钱伟长先生家属和上海大学颁送了“钱伟长星”国际命名公报、命名证书及照片。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秘书段瑞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方惠萍为“钱伟长星”命名证书铜匾揭幕。

图为1985年4月17日,在全国交叉科学讨论会上“三钱”合影。右起: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图源自《校长钱伟长》
值得一提的是,由此,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也在苍穹之上、星汉之间,再聚首。
“三钱”一般指为中国航天、导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科学家钱伟长、为中国原子弹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钱三强。1956年制定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时,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力排众议,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规划,故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杰出的“三钱”,从此广为人知。
在“钱伟长星”之前,天河中已经有了以另两位科学家命名的星星。
钱学森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80年10月14日发现的。那晚,紫金山上晴夜当空、繁星满天,在银灰色的圆顶观测室里,一架40厘米双筒望远镜透过敞开的天窗指向双鱼座,探寻着宇宙的奥秘。当把双鱼星座拍摄的那些底片冲洗出来后,在繁星点点的底片上,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颗移动的短条状星像,那是一颗新的小行星。 2001年12月21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1980年10月14日发现的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以表彰这位两弹一星的功臣对我国科技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钱三强星,是2003年10月17日在钱三强诞辰90周年之际,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的,其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8年10月16日发现的国际编号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
2020年的今天,距离1956年“三钱”并肩合作、共同参与制定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已经过去64年,三位大家相继远行,但中国科学家为国探索的信仰之光,始终闪耀,传承不息。

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钱伟长先生学生代表周哲玮深情回顾了钱伟长先生的生平、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学校的深厚感情。上海大学供图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彭德倩
文化中国行丨“走读吴越”⑤一部家训,留下绵长回响
潮新闻 记者 林晓晖

吴越文化研学课程上,孩子们正在抄写《钱氏家训》。受访者供图。
夏日的早晨,一阵读书声唤醒了静谧的村庄。三年级小学生林禹昊,在一位“灯盏太公”带领下“开笔破蒙”——手里握着毛笔、口中抑扬顿挫,将六百余字的《钱氏家训》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竹简上。
天目山麓的临安板桥镇,不远处便是吴越王钱镠出生和归息的地方,近百名来自杭州各地的孩子在这里开启了吴越文化研学“第一课”。
一字一句诵读,时光在穿梭,仿佛依稀听见千年之前的声声教诲。《钱氏家训》本是钱镠垂诫子孙的家族智慧,却早已超越时代,超越了一族一姓的范畴,在历史上留下绵长回响。
循声觅迹,浙江农林大学吴越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天目书院院长王长金教授带着我们寻访,探求《钱氏家训》是如何从东南一隅辐射华夏大地,又是如何写就于一个历时不过百年的短暂朝代,经历时光淘洗而历久弥新的。
儒学“大众读本”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不计其数,而“钱氏家训家教”入选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
它是如何从一族家训,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的?
王长金梳理了中国3000年的家训发展历史,在他看来,《钱氏家训》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个层面,建立了一条传统理想人格的连接纽带。《钱氏家训》的内容并不多,但有着清晰的框架,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一一对应。
由小我而大我,由家而国,是一种情怀,也是镌刻在中国人血脉深处的精神谱系,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芒。《钱氏家训》更像一部通俗易懂、儒家经典的“大众读本”。
“卷帙浩繁的儒学经典,凝练成600余字的精华。《钱氏家训》把四书五经里深奥的伦理道德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王长金表示,比如“勤俭为本,自必丰亨”教育子孙勤俭的美德,“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告诉子孙交友要有大局观……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耄耋老人,顾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由家训,无论多么高深的理论和道德,都转化为生活的细节、父母一举一动的言传身教,都能变得通俗易懂。”王长金说。
道德传家的力量
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方谷园2号,一处白墙黑瓦的江南院落,百余年前,科学家钱学森在这里度过幼年时光。
步入厅堂,一侧墙上的《钱氏家训》映入眼帘,另一侧则记录着他的成长轨迹,互为映照。
自古以来,吴越钱氏世代人才辈出,尤其在近代,“科技三钱”贡献卓越,其他领域的钱氏后裔也人才济济,在历史长河中群星闪耀。回溯来路,他们总会提及家训、家风与个人成长的密切关联。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钱伟长先生也曾表示,近代钱氏人才井喷有《钱氏家训》的功劳——重视教育,读书人多,容易出人才。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道德传家的力量是巨大的。”王长金说,读懂《钱氏家训》,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那就是家风。它是一种看不见的家族精神、摸不着的风尚习气,父母以身作则,子女躬身践行,日用而不觉。
钱镠出身贫寒,立国后却好读诗书,留下“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嘱咐。后又提出“兴启蒙之义塾”“兴学育才则国盛”,提倡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更值得称道的是,《钱氏家训》中流淌着“家国一体”“善事中国”的情怀。北宋建立后,吴越国主政者始终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审时度势,纳土归宋。由此,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今天,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过程,而人们仍然格外重视家风、家教。王长金表示,因为家风是更柔和的教化,也是更恒久的传承。
“社会在不断变化,而家庭这个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最稳定的结构。”王长金说,正是经由家庭教育,将道德和文化这些民族基因融入世代的血脉,中华文明由此生生不息。

《“画”说钱王》系列绘本。图源临安区教育局。
古训焕新映照当代
古老的家训没有封存在故纸堆里,或是生硬地刻印在墙体上,它以鲜活可感的姿态,走入千家万户,也在无形之中浸润人心。
2024年,临安开启吴越文化展示年,以《钱氏家训》为一个原点延伸出无数条传承赓续的支脉。
衣锦小学开设《钱氏家训》诵读课程,建起家风德育馆,1736名在校学生和家长一起编写自己的家训展示在走廊里。浙江省特级教师、博世凯实验小学的许海燕老师指导学生周潘唯一用三年时间创作《“画”说钱王》系列绘本,“孩子的童真视角讲述的故事和道理,比我们说教更有力量。”
校外,临安吴越文化的研学雏形已经初具。国兴集团吴越商管副总经理陈红告诉记者,2025年底,随着吴越历史文化街区、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一街三区”等场景的建成,研学课程将会进一步拓展,以《钱氏家训》为主线,设计更多沉浸式的课程产品。
为古训注入新的内涵需要更具时代气息的阐释。临安区社科联吴越文化研究室主任陶初阳介绍,吴越文化的系统研究工程也在同步推进,吴越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计划”吸引了更多年轻的力量加入,预计推出包括《钱氏家训》在内的系列吴越历史文化丛书。
从天目山间而来,穿越历史的重峦叠嶂,这股清风吹拂千年,仍在当代滋养人心。
来源: 潮新闻
相关问答
三钱是哪三位科学家,三钱指的是哪三位科学家呢,三钱说的是哪...
今天在看书的时候,妹妹问我三钱是哪三位科学家呢“三钱”一般指“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