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名航模发烧友到一个科技创新小组—— “飞友”三人行:梦想之翼越飞越高

↑训练间隙,创新小组成员分享经验。仝祥瑞 摄
一架航模能飞多高?
“这取决于参照物有多高,在我手里,它至少得比雪山高一头。”下士王辰麟说,他们改装的无人机在一次测试中曾经翻越过驻训地附近的雪山。
一架航模能飞多快?
“这要看雷达的反应速度有多快。”中士肖泉戍脸上满是骄傲,去年一次训练中,他们改装的航模,在“敌”雷达还未锁定目标之前,便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任务。
一架航模能飞多远?
“这与初始配置密切相关,也离不开改装时的精妙构思。”中士祝东成眼中闪烁着光芒,“梦想的边界有多远,我们的无人机就能飞多远。”
王辰麟、肖泉戍、祝东成——3名来自空军某部的普通战士,不仅把航模“玩”出了战斗力,还带动更多战友加入到他们的科技创新小组。
航模爱好者经常互称“飞友”。今天,让我们伴随“飞友”三人行,跟踪他们的成长脚步,探寻他们的创新密码。
就像3块拼图,一个懂改装、一个懂维修、一个懂编程,因为梦想组合在一起
辽宁丹东,人民空军的战斗起飞地,也是王辰麟成长的地方。从小就对天空有着无尽向往的王辰麟,报考成为“无人机应用专业”的一名定向培养军士。
无独有偶,祝东成也是一名定向培养军士。同样怀揣“蓝天梦”的他,与雷达打起了交道,“雷达的监控界面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战机的踪迹。虽然我不能亲自驾驶它们,但能真切地感知每一次飞行的脉动。”
肖泉戍则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在上学期间就加入了学校的航模俱乐部。作为一名航模“发烧友”,肖泉戍曾经的宿舍里,桌面上摆放着各类航空科学杂志。
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过,看似毫无交集的3人,却因航模把军旅航迹交织在一起。
一个周末的午后,祝东成在操场上专注地操控着自己刚刚组装好的航模。结果离地还没多远,航模就冒起了白烟。
“赶紧切换手动模式,把模型飞回来。”一旁正在跑步的王辰麟看此情景,立马跑到祝东成身边,共同商量对策。两人蹲在操场上研究航模的场景,也吸引了路过的肖泉戍,他们交流着航模的改装技巧和飞行原理,越聊越投机。
“真是相见恨晚啊!我们就像3块拼图,一个懂改装、一个懂维修、一个懂编程,因为梦想组合在一起。以后有时间我们就一块研究研究航模。”肖泉戍率先提出邀请,3个人一拍即合。
自那以后,他们周末常常聚在一起。赶上晴天,他们就带上电脑,在营区找一片空地试飞航模、调校参数;遇上阴天下雨,就在宿舍里交流各自的想法。他们围坐在宿舍桌前,面前摊开各种航模图纸和电子元件,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讨论。
他们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和那些大型无人机的操控手一样,操纵着自己的“战鹰”翱翔天际;他们也坚信,自己的航模能够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事实上,航模体积虽小,但操纵原理和基本构造与大型无人机相差并不多。从最初的简单试飞、调教参数,逐渐到后来思考如何将大型无人机的战术战法“移接”到航模上,肖泉戍3人的思考越来越深入,讨论也越来越热烈。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单位内逐渐小有名气,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为了更好地与大家分享交流,他们还将搜集的关于航模方面的前沿科技、最新动态整合起来编辑成册,与感兴趣的战友们分享传阅。
肖泉戍负责在各大专业论坛、科研网站上搜索最新的技术论文和新闻报道;王辰麟则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类,将那些价值不高或者重复的内容剔除;祝东成再将筛选后的信息按照不同主题,精心编排成文档。
在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因为对某种前沿技术的理解产生分歧。比如在探讨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能否应用于航模时,王辰麟认为其转换效率还不够高,应用意义不大;肖泉戍则觉得随着技术发展,这项技术未来潜力巨大,现在就应该关注。
两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祝东成查阅大量资料,用数据和案例给出客观分析,才让这场争论有了结果。
“我想飞,是因为想看到更远的天空。虽然我们身在戈壁滩,但我们的目光应该放在时代最前沿。”王辰麟说。
曾经3个人的技术交流,演变成一群人携手共进的奋飞之旅
“本来只是凭兴趣拉起来的‘课外活动’,没想到如今‘加了一副担子’。”走出单位领导的办公室,肖泉戍3人的内心有些复杂。
随着3人航模小组在单位崭露头角,单位领导考虑参照创新工作室模式,让他们3人牵头成立一个科技创新小组,以此带动更多年轻士兵关注科技前沿,拓宽科技视野。更重要的是,战争之变让单位领导意识到,必须加快探索新型作战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模式,依靠“科技强军、精兵制胜”来掌握战场的主动。
在王辰麟看来,单位给机会给条件,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一直以来,他们3人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凭借热爱前行。购置配件时,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有限条件制约了他们对航模性能的提升和创新改装。
如今有了单位的支持,意味着他们能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
但祝东成也有担忧,纯粹的兴趣变成一项工作,是否还能保持那份激情?一旦有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新想法还能不能顺利实现?
“不妨试一试。”肖泉戍说道,“单位支持我们的想法,我们就放手去干。”
“我们得对得起‘创新’这两个字。”小组成立后,祝东成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白板上写下了3个问题——什么是创新?我离创新还有多远?我们离创新还有多远?
随后,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的一纸通知如同春风吹遍了整个单位,吸引了大批对科技满怀热情的士兵前来报名。
经过遴选,共有10余人加入其中。考虑到肖泉戍3人在技术方面的专长,单位决定让他们专注于具体的技术革新工作,而小组的日常运转和未来规划则交由经验丰富的军官范存鑫和高级军士邓建伟负责。如此分工,既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能保证小组高效运转。
来到小组,肖泉戍3人的惊喜一个接着一个。这些来自单位不同专业的骨干,不仅仅有着丰富的想法,而且拥有很多独特的技能。
曾经3个人的“周末座谈”,如今摇身一变,成了10多个人的“诸葛亮会”。曾经3个人的技术交流,也演变成一群人携手共进的奋飞之旅。
“在这里,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大胆去尝试。”王辰麟一直想要按照自己的思路自主设计一架航模,如今的小组里,有精通建模的高手,也有熟练掌握3D打印技术的能人。王辰麟只需要把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和他们详细沟通,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能把一个个零件精准地制作出来。
祝东成一直苦恼于航模的续航问题,通信专业出身的战友用高效能源传输和管理知识向其解释。现在,他们正研究如何将先进能源技术应用于航模,大幅延长续航时间。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看着工作室里的热闹场景,肖泉戍这样想着。此刻,他们不再是孤独的追梦者。
想要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必须做出改变,进一步实现团队的转型升级
一时间,这10多个人的科技创新小组在营区内火了!
很多战友慕名前来参观他们的“新鲜玩意”,观摩他们飞行的领导也不少。在众人的瞩目下,小组成员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一举一动都被放在了聚光灯下审视。
思考着小组未来发展的负责人邓建伟心中更是急切——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被观摩、被称赞的层面,必须回归到组建的初衷,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在实战中的价值。为此,邓建伟找到牵头人范存鑫,表达了主动“请战”的想法。
那时候,单位正要参加一项训练任务,他们一致觉得,这是小组正式亮相、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在领导的支持下,小组迅速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任务准备中。
清晨,小组成员紧张地进行航模起飞前的最后准备工作。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航模迅速升空,奔向任务地域……
一次次快速升空,一次次攻其不备,王辰麟他们操控着自己改装的航模,成了训练场上的“搅局者”,逼着参训官兵在交手之后反思自身的战斗力短板。
“起到了较好的磨刀石作用。”看着导演部下达的表扬通报,邓建伟眼中不仅有欣喜,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思考。
为了更好发挥成员的专业特长,提升团队整体效能,他们将小组划分为操控、反制、维修、情报4个专业。然而经过训练任务的锤炼后,范存鑫意识到,想要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必须做出改变,进一步实现团队的转型升级。
他和邓建伟迅速召集王辰麟等几名骨干,论证将操控和反制两个专业合并的可行性。
夜幕中的营区早已沉睡。小组的工作室里,争论声却此起彼伏。
有人提出,将两个专业合并后,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速度;也有人担忧,合并可能会带来人员协调和职责划分的难题。
经过数小时的深入论证,他们最终达成共识。
此刻,望着窗外繁星点点,祝东成对身旁的战友说:“别看咱们的航模个头小,但我们的梦想并不渺小,整片天空都是我们实现梦想的舞台。”(刘嘉、王艺棚、齐旭聪)
现代战场呼唤新型士兵
■杨 彬
恩格斯1887年写在《反杜林论》中的那句经典论断如今仍振聋发聩: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100多年的时间里,这句话被反复证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机枪终结了骑兵冲锋,二战期间古德里安的“钢铁洪流”重塑了机械化战争格局,海湾战争则用精确制导武器宣告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与智能文明的多重叠加,产业革命、科技革命与军事革命的相互激荡。这迫切地需要士兵用科技素养和创新思维构筑起战斗力矩阵。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战场的要求。
现代战场呼唤新型士兵。今天的军营里,大学生士兵占比持续增加,硕士博士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空军某部的科技创新小组,极大限度地发掘着新时代士兵对现代战场和前沿科技的敏锐触觉,更不断激发着高学历士兵的创新活力。这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士兵的核心要求:需要力量紧握钢枪,更需要敏锐目光透视战场;需要依靠肌肉记忆做出战术动作,也需要迸发创新火花发挥装备效能。
编辑:刘言明
汉王仿翼张立清:智能仿生扑翼飞行器应该有更广的前景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樊俊卿】10月13日-15日,被业内誉为机器人界“奥林匹克”2020全球无人机大会上,汉王仿翼科技推出了仿生扑翼鸟新品“出头鸟”Go Go Bird 1000系列产品,标志着汉王科技在开发仿生扑翼飞行器领域翻开了新篇章,持续增强在扑翼飞行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2020全球无人机大会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款智能扑翼飞行器。汉王仿翼科技总经理张立清介绍称:“Go Go Bird 1000系列是一款集高精尖智能仿生技术于一身的自主飞行智能扑翼机器鸟产品,飞行姿态灵活、轻巧,特别接近大自然中的真实鸟类。它搭载了汉王科技自研的飞控软件,很容易上手,配合全新射击功能遥控器,操作时会让小朋友产生有空中对战般的极速竞技感觉,结合低电压自动返航功能,让小朋友获得别样乐趣。”

谈及这款智能扑翼飞行器的名字,张立清表示,之所以会命名“出头鸟”,是寓意“孩子从小争先”,鼓励孩子在学习成长中“出头”,争做第一。张立清认为,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整体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例如我们都在追捧‘网红’,认为这些‘网红’拍摄的视频作品非常有趣,但事实上只有最顶部的‘网红’才会受到网友广泛的关注,这就是一种‘出头’的行为。”
张立清解释道:“放在儿童教育上这一现象更为普及。大家都会夸赞在班级考试中排名第一的孩子,都会夸赞歌唱好听或者舞蹈优美的孩子,家长也会为孩子报名奥数或者新概念英语,这些都是希望孩子能出类拔萃、成为‘出头鸟’。所以,当我们决定在智能扑翼飞行器领域展开创新时,我们也为自己定下了‘出头’的目标,争做行业龙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大化利润。”
张立清介绍,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实验室正在从事智能扑翼飞行器的研发工作,但这些飞行器目前仍是实验室的技术,真正将产品市场化、商业化的,目前只有汉王仿翼科技。在最新发布的Go Go Bird 1000系列产品上,汉王科技集成了多项人工智能及人机交互技术。

张立清谈道:“我们在Go Go Bird 1000系列加入了大量的人工智能算法,配合我们自己的飞控技术,能够运用大数据模型自主记忆飞行路径,在经常飞行的环境中自主适应周边地形,躲避飞行过程中碰到的障碍物,让它看起来更像真实的飞禽。”
“而在人机交互领域,我们在Go Go Bird 1000系列上加入了摄像头,能够将画面实时传输到控制着的手机终端上,未来我们将配合这一功能进一步开发视觉算法,让智能扑翼飞行器能够自主识别障碍物并自行规避,配合声控模块让智能飞行器的更加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我们还会在未来的产品上加入5G模块,将大量的复杂算法放在本地处理,进一步拉高飞行器的性能。”
根据汉王仿翼科技给出的官方资料显示,依托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多年的汉王科技,Go Go Bird 1000系列的核心是自主研发的芯片,并通过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在紧凑的空间内实现功能集成,最终这只“鸟儿”的身长46cm、翼展60cm,而重量只有135克。利用传感器来感知飞行姿态,通过调整飞行姿态实现直线飞行、盘旋飞行、“8”字飞行等高难度动作。此外,Go Go Bird 1000系列产品还可以利用传感器定高,完成在指定高度上飞行,而无级调节尾舵的设计也让它具备无级转向的能力,飞行更加灵活。
目前,全球仿生机器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量的机器狗、机器鱼和机器鸟产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相较于传统的固定翼飞行器和旋翼飞行器,仿生扑翼飞行器可谓是一片“蓝海”。张立清表示:“当前,我们会将智能扑翼飞行器这个形态做好,向业内证明扑翼这种机器人形态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形态,可以在更广泛的行业里加以应用。”
据悉,Go Go Bird 1000系列产品不仅可以作为玩具给学龄前的儿童带来欢乐,其蕴含的高科技属性还可以用作中学生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具及航模道具等。通过集成的传感器和控制技术,让学生以有趣的方式来发现和理解自然界、工程界的运行机制,培养对STEAM领域的兴趣。
张立清称:“就像乐高一样,未来Go Go Bird 1000系列也可以做成可动手组装的模型,并支持中学生通过简单编程完成特定的飞行动作,例如按照特定线路飞行或者钻圈,形成一定的竞技性,也给学生带来一次难得的动手机会,在组装各个模块的过程中了解基础的空气动力学和动物仿生学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
张立清透露,目前汉王仿翼科技已在北京和深圳两地积极推动智能扑翼机器人走入校园课堂,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选择。
当被记者问及汉王仿翼科技如何保证系列产品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时,张立清介绍称:“现在,我们的首款产品已经通过了国家的3C认证,是具备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的。同时,我们也在安全性方面做了其他考虑。例如,我们在产品上大量使用了柔性材料,并严格控制了产品边角部位的尖锐程度,保证产品不会因空中坠落而砸伤儿童,或者被尖锐的边缘割伤皮肤。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建议儿童尽量不要在封闭狭窄的室内环境放飞这款飞行器,因为本身这些产品所需要的飞行空间就很大,在空旷的足球场放飞这只‘鸟’所带来的乐趣将远远大于在室内所带来的乐趣。”
最后,张立清向记者介绍了汉王仿翼科技的发展历程。作为汉王科技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汉王仿翼科技是由一群热爱人工智能技术的人组成的,经过潜心研发,汉王仿翼科技的第一只“出头鸟”在2019年9月21日首飞。虽然只是一代产品,但“出头鸟”一代还是凭借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人工智能技术底蕴斩获无数关注,不仅受邀参加了如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CES 2020、俄罗斯玩具展 、纽约玩具展等多个国际大展,还斩获“2019年度最佳互联网创新产品”大奖。
张立清相信,未来智能扑翼机器人将完成从玩具级普及到高端行业的更多商业化应用,汉王仿翼科技也将进一步向行业证明智能扑翼机器人的应用价值,追求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问答
安徽翼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安徽翼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2010-07-23在安徽省合肥市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香樟大道...
苏州辽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薪资待遇:1、综合工资:5500-7500元/月。2、工资以打卡方式每月15号准时发放,打入工资卡。3、包吃包住,五险一金。工作时间:1、每天工作8小时,做六休一,...
翼果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翼果(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公司核心成员来自华为,主要合伙人具有华为10年以上工作经验和海外工作经历,团队技术能力强,具备国际化视野。公司研发由...
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介绍?
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03-31在上海市奉贤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奉浦国顺路913号第叁幢1-27。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
上海翼动汽车怎么样?
上海翼动是2015年6月注册在上海自贸区,公司分为上海翼动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和上海翼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运营为一体,从...
如何让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实验室科技全部效果都能出来?
战役里给的所有钱加起来是不够解锁全部科技的。如果想不作弊拿到科技解锁全成就很简单。首先要攒钱,100w左右,然后存档,每次读档前点完一系的科技。读档几次会...
翊之翼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公司很靠谱、很正规,发展前景很好。成都翊之翼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09月10日,注册地位于成都高新区紫薇东路6号1层,法定代表人为廖忠义。经营范围包括计...
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战役怎么同时拥有所有实验科技全得?
正常情况下做不到的,资金技能点不够,只能作弊修改。战役剧情中科技升级有固定路线,选了一条就无法兼顾另一条,还要根据剧情来一步步解锁,后期即便资金充裕...
临沂翼迅网络科技怎么样?
临沂翼迅网络科技很好山东翼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通达南路悦澜山1-1-502,法人代表为姜晓刚,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人工...
深圳市翼能量科技有限公司Y808Smart.Bracelet手环?
我买的这款手环还不到一个月就连接不上手机,在手机下载的APP设备根本扫不到,包装盒也没有生产厂家,决对是三无产品我买的这款手环还不到一个月就连接不上手机...